English

香江古物古迹游

邓广豫祠堂内景
2000-02-22 来源:光明日报 盛美兰 朱大强 我有话说

香港号称“动感之都”,然而走进新界等地,徜徉在古庙、荒郊、书屋、古文物之间,体会到的却是传递着浓重文化气息的“静”。

早在1989年,香港旅游协会就开始举办“古物古迹游”,使海内外游客利用半天的随团参观时间,游览香港的各类传统文物古迹,在领略了繁华之后也来感受一下香港的古色古香。此举深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。

到目前为止,全港已经开辟了新界及北部地区荃湾三栋屋博物馆、大埔墟及文武廊、上水廖万石堂及新田大夫第共4条古物古迹游路线。新界的不少荒废古村被修建成博物馆。一条条护城河,一条条以灰砖砌成的道路,都教人联想到从前居民的生活方式。

新界锦田平原一带,现存5条为人熟悉的围村,最受游客欢迎的是吉庆围。这条围村于300年前由郑氏家族兴建,外有灰砖围墙和壕沟,四角建有炮楼,仅有一道狭窄的小路通往村内。围村屋舍排列整齐,俨如一座中国古城。村内矮小房舍密布,小径纵横交错,现仍有约400名郑氏族人居住。

荃湾三栋屋博物馆是“古物古迹游”的重要景点。荃湾原为九龙半岛西北部的一个小渔港,现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市镇。三栋屋是一条拥有200年历史的客家围村,由陈氏族人盖建。陈氏先祖原居福建省,于18世纪中迁居荃湾盐田湿地,在沿岸一带筑起堤坡,开垦耕地,建村居住。村的中轴设有三厅,每厅屋顶承重的主梁称为“栋”,故围村称为三栋屋。以后人口繁衍,原屋不够居住,遂在两旁及屋后加建房屋。

数年前,由于荃湾不断发展,政府把村民迁徙到附近山上的新式楼房。村民远离后,围村的建筑物仍保存得完好无缺。政府特别从内地请来专人负责祠堂内木刻的翻新工作,并尽量采用原来的建筑材料,保存古迹的原貌。每间房舍都保留18世纪的客家农村生活特色,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前人曾经历的艰苦岁月。

三栋屋博物馆内每家房舍,均展示陈年家具、农家木刻、节庆和驱邪仪式的特色,充分反映当时村民的生活情况。博物馆内设有一个展馆,介绍富裕人家的生活模式。那里摆放的古旧衣饰,只有商贾之家才可享用得起,非一般村民所能拥有。

在新界东北部的西贡半岛上,有另一个规模较小的围村——上窑民俗文物馆。上窑村位于西贡北潭涌自然教育径的尽头,保留着西贡郊野公园的美妙景致。旅客游玩之余,还可到附近的访客咨询中心,了解西贡的历史和民生。

新界西北部土地较为肥沃,那里的村落发展较早。这里的屯门和元朗从前是渔村,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建筑物,修葺后得以保存。

建于道光年间的“二帝书院”,由16位士绅兴建,供奉文武二帝,香港不少著名学者曾在此讲学;

邓广豫公祠及邓清乐公祠,为邓氏家族的祠堂。祠堂内的各种陈列物,显现为求功名的先人循规蹈矩、弃而不舍的精神;

长春园则是以前平民在考取武状元前,强身健体的地方,特别是三把分别重80、100以及120公斤的大刀,更可想像当时他们在练习武功时的勤苦和过人力气;

“树屋”更是新界的“一绝”。这里原是一间建于清初的民居,因防海盗入侵,房间的主人北迁50里,在数年后返回时,榕树密密包围屋子,成为独特的“树屋”。

在推展古物古迹游的过程中,“香港也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”的意识,植入每一旅游者的记忆中,文物古迹亦进一步得到保护。像坐落于铜锣湾、供奉渔民守护神的天后庙,从前临近海滨,但由于填海现已离岸有一段距离。近年来,港府对这座建于150年前的庙宇不断维护修缮,使得这座古老建筑屋檐上的赤陶雕塑、庙前的地台和庙中大殿,都重新焕发了光彩。

在保护具有中华文化色彩古迹的同时,香港对殖民统治时期的古建筑物也予以高度重视,如位于尖沙咀码头附近的旧火车总站钟楼,位于香港岛中环、具有典型维多利亚时代末期风格的立法会大楼等,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掘。

随着游客的增加,“古物古迹游”正逐步成为香港旅游的“热点”,越来越多的游客对香港古迹文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为此香港旅协已经扩大“香港古迹游”的行程,由最初的一周一团增加到现今的一周四团,旅协还将继续研究发展新的古迹游路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